您现在的位置:侨声中学校园网 >> 党建园地>> 学习心得>> 正文内容

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陈晓云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5日 点击数: 字体:

内容提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的基础上,以加强教育、规范行为、着眼惩防体系建设;正确引导、积极回应、释放网络正能量;依托科技、拓宽渠道、构建网络问政新体系;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提升危机处理能力;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健全网络法律体系等为重点,提出应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理。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法律体系;舆论引导;网络载体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各种意愿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3.27亿微博用户,微信用户则达到2.7亿,网络群体的不断增加,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正在逐渐变大,网络反腐的势头借着这股东风,已蔚然成风,诚如“表哥”、“房叔”、“房妹”……,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作为一种全新的反腐倡廉形式,网络舆情像一张“晴雨表”,时刻反映着人们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成为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相异于传统媒体, 网络的性质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强,举报成本低;公开透明,信息受众面广;程序快捷,案件查办迅速;影响巨大,警示效果显著的特点。个人可以使用网络媒介自由表达意见,借助网络传播,某些私人问题可以上升为公共议题,个体意见可以上升为网络民意,从而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甚至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笔者认为,应该科学应对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具体建议如下:  

一、    加强教育,规范行为,着眼惩防体系建设  

网络舆情危机之所以会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媒体曝光或者被网民发现,通过发帖转帖、博客、论坛等形式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轻则可能对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上的被动,重则可能在网民中对政府机关形成强大的声讨,进而造成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履职的质疑或者直接与政府机关对抗,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因此,要减少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光靠严刑峻法遏止腐败是不够的,教育才是治本之策,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应该在源头预防,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领导干部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的信任感,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二、    正确引导,积极回应、释放网络正能量。  

对待网络舆论要科学理性,消除“过敏症”,首先摒弃封堵思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传统的以“防”为主的观念显然落后于网络时代。当遭遇突发公共或敏感事件时,地方政府屏蔽、封锁信息的做法,不仅不符合保障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更可能导致民众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要积极面对网络舆情,有错误就要敢于道歉,有误解就要及时澄清,对纯粹情绪性的帖子要以冷处理为主。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面对面的方式加强与网络的沟通,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其次抢占舆论先机。发出好声音,才能鼓舞士气,增强全社会反腐败的信心。对待网络舆情要疏导但不能放任,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要有政治敏感性,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再是积极回应舆情。对待网络舆情力诫对立情绪,做到真诚相待不敷衍,真正尊重、坦诚对待网络民意;绝大多数人对网络舆论会有理性的判断,流言止于智者。最后还应正确引导,发挥政府主流网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主力军”、主要商业网站正面言论“放大器”和政府网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构建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网上舆论引导平台。在洞悉网络舆情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网民的有序参与,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和民情,坚决抵制和批判失实、低俗信息的传播,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这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 20121123日 ,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 2013121日 ,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种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  

三、依托科技,拓宽渠道,构建网络问政新体系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政府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集来信、来访、电话举报、网络举报、手机短信举报以及涉腐网络舆情搜索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访举报受理渠道网和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各级领导干部是网络问政的主体,也是网络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在掌握网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博客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要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把网民民意内化成一种良性的执政思维与行动,自觉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四、健全制度,整合资源,提升危机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1)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2)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3)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定相关应对预案。(4)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5)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6)要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地方政府要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应的反应机制。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根据互联网特性,对于新开发应用的网络技术,应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发挥技术手段的防范作用,细化或新增相关标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从数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得出的启示是:面对舆情危机,无论大小,应逐步建立一套法制化的处置模式;只有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方式才能兼顾不同群体对公正的期盼,避免“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所致的处理随意性和无序性。所以,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