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侨声中学校园网 >> 党建园地>> 学习心得>> 正文内容

秉承为民情怀初心,践行滴水穿石精神

文章来源:蔡彩虹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7日 点击数: 字体:

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的发言中,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他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他作为我们党的领袖的初心和使命的又一次体现。通过阅读《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福州》等采访实录,我仿佛看到30多年前,正值而立之年的习近平同志在八闽大地山山水水之间留下的那些动人的足迹。虽然书中的很多人物、很多事迹、很多场景早已被福建各地广大党员和干部所熟悉,但今天当我们重温这些画面、场景和事迹,依旧能够深切感受到习总书记对福建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这里人民的亲切关怀,又一次领略到习总书记作为共产党人,所拥有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也坚定了我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初心和使命。

、自古民生无小事,今日枝叶总关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郑板桥那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这首诗,因为从这首诗歌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为民情怀。而在习总书记的内心,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从宁德到厦门再到福州,他身边的人都深刻感触到他的为民情怀。从采访实录中我们可以读到,总书记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人民,说明了人民群众在他内心至高无上的分量;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基层,因为那能够走进人民群众中间。三年的厦门工作经历,他的足迹遍布农村、海岛,甚至海拔 1000 多米的军营村;到宁德不到3个月,他就走遍闽东 9 个县,而后绝大多数乡镇都跑遍了。福州6年,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大事来对待,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主持编制了3820”工程这一总的战略发展规划,聚焦棚户区改造项目,抓好群众菜篮子工程、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等。听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有力地推动福州从“纸褙福州城”到幸福宜居之城的巨大变迁,切实做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感情至深,所以才有在宁德五峰村,他拿起老百姓积满茶垢的茶杯就喝,与群众毫无距离感。并且不知道“掀了多少次锅盖、掀了多少次桌盖、掀了多少次铺盖”。读完这些本采访实录,从习总书记风雨兼程、访贫问苦、听民生、察民情、思对策的历程中,充分显现出总书记身上所展现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一以贯之,能够更深刻体会到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亲身领略到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崇高为民情怀。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初心和使命就与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就应当在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时刻重温总书记的教导,将为民情怀转化为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刻情感,从而为培养一代四有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滴水穿石显精神,真抓实干育英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插队落户时曾看到滴水穿石的景象,石头坚硬,水滴柔弱,但水滴以锲而不舍的顽力穿透石头,最终赢得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时,面对全地区上下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渴盼,他推崇并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认为闽东的发展需要大力倡导这种 “滴水穿石”精神。在这些采访实录中我们可以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推崇那种一种前仆后继,敢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习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精神,就是强调对摆脱贫困要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勇于贡献。在19905月,在给宁德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依然用“滴水穿石”精神和大家共勉。他所强调的“滴水穿石”精神,就是强调对摆脱贫困要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勇于贡献。正是因为践行这种滴水穿石精神,习总书记在1988 9 月至 1990 5 月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当时,宁德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而在他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滴水,即使跌到石头上只能粉身碎骨,这种牺牲了甚至无法看到自身价值和胜利,但其价值恰恰正体现在这种义无反顾、勇于献身、锲而不舍的精神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立足“三尺讲台”从事的教书育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贪图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时刻告戒自己要守住初心,以持之以恒的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甘于清贫,耐得寂寞,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的一腔赤子之心,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把立德树人事业做好。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