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侨声中学校园网 >> 总务后勤>> 健康长廊>> 正文内容

2014年9月健康长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30日 点击数: 字体: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2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3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反转录“rt-pcr”检测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出现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失调,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4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均可明确诊断。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7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8预防  

1.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食品卫生安全[ 05-08 ]
下一篇:2014年2月健康长廊[ 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