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侨声中学校园网 >> 教务管理>> 图书专栏>> 高阁散文>> 正文内容

愁心渐远,童稚趣深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5日 点击数: 字体:

五月,丹霞漫天的一个傍晚,来自厦门海沧的一封信飘落侨声,将两位江南游子的心牵在一起。  

我拆开ems的信函,里面居然还有一个信封, 42角的喜鹊邮票很是显眼。呵,我讶异着, 倪 老师也太有趣了,这不多此一举嘛!忽地一转念,竟感动于师者柔软的心——想必,老师纠结着,仔细想了想,终是信不过挂号信,干脆掏钱寄了速递。  

相知,于我,这封信有多珍贵!  

只是在学车的路上不经意地向他谈起身边人养蚕的事,未曾想过,才一晚,老师的散文《江南之南怀蚕愁》便剥茧抽丝般如约而至。他夸我给他提供了一个写乡愁的好素材,可是,怎么当时我就没发现这点?或许,智者的灵感就在于发现存在的瞬间感动,感动过后呢,他得忙活着给他的乡愁找到存在的家。他是非写不可的,非这样写不能的,他要为灵魂寻一处安身立命的所在。作为谈话者的我过去没留意,而作为读者的我现在和未来却很是理解这一点。  

他的乡愁终于是甜的了,在南中国海潮起潮落中氤氲:料峭春风中绽展的各路生命,延续着夏季的枝繁叶茂,肥胖肥胖的俊俏乖巧的蚕宝宝与桑达成的一种默契,从而谱写成江南独特的蚕桑风景……  

“但是我的蚕愁没有后来的这些文化”,可不是么,这不是一条宏观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而是一条通往灵魂密幽之处的乡愁小径。相较《雨巷》中那个“撑油纸伞的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之于戴望舒的意义,这一只只小小的天虫儿,俊俊的模样下,竟投射出淼森老师蜜甜般别样的忧愁!  

就这样,从江南走过的乡愁酿酽成了文化诗意!  

愁心渐远,童稚趣深。淼森老师得意于发现蚕桑间的“默契”,问余触动几许?答曰:“反思生命的真谛,实乃大化于自然。”我感念蚕吐丝织梦的勤勉,更欣赏他们向死而生的勇气。想起海德格尔的感言:“语言是存在的家。”那么,沉默呢?沉默是语言的家,在我看来,“默”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是对自我意识的宣示主权,是积聚着生命的所有热情。反观蚕的一生,静“默”着体悟生命的欢乐,并付出“契”约似的责任与尊严——在与桑的默契共生中,一同坚守着生命的圣地。最终,他们各自实现了个体价值,筑造成精神家园。  

滋养教育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愁心难释,困惑不解的时候,何妨携一颗童稚的心,漫步告别迷雾的森林?  

余观感淼森老师的来信,体悟并喟叹:一个赤子情深,浸怀童趣童奇的人,怎会心离故乡遥远?听,生命的童谣正传来——  

“蚕宝宝,脱衣裳,脱一件,变个样, 脱了四件旧衣裳,变成美丽的蚕姑娘!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出院之日[ 06-09 ]
下一篇:江南之南怀蚕愁[ 06-05 ]